找到相关内容1471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光菜根谭之人和

    happy or sad. 060 栽花种树、积谷防饥 等待中有无限的希望 器官移植、捐血救人 延续中有无限的希望 修桥铺路、开发土地 建设中有无限的希望 选贤与能、整顿史治 革新中有无限的希望 ...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1468876.html
  • 《元气论》对佛教缘起论的融会

    自我生命活动的和谐有序。“人之一身,法象一国,神为君,精为臣,气为民。民有德可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在这里,“神为君”指心灵的主宰作用,“精为臣”指生命活动的机能,“气为民”则指形体与各种器官。...

    强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3768967.html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直接统合其“识”而变现四法。此处“塾”即奘译所谓“尘”,亦即客观事相,“根”即感觉器官,“我”即主观感受,“识”即六识。这样,真谛以为阿赖耶识直接变显“四物”,亦即万法。真谛所译《显识论》强调说: ...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0169208.html
  • 有关宗教法答问

    配合古礼形式守孝,此时可以参加寺院的随堂超荐。我想真心诚意的悼念,才是最珍贵的。  真正对亡者好,是让他遗爱在人间,如为他布施,帮助苦难贫困者;为他出书,发扬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会、奖助学金,乃至器官...

    星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23569357.html
  • 陈泉州:信、解、愿(1)

    类似超逻辑思维。  “如所有智”,是深度上的智慧,就是把事物的本性、本质都看透了,看到底了。科学家看人,人是由细胞组成,有血脉和各种器官;让我们一般人看,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就是有着这样一个外貌和性格...

    陈泉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70669442.html
  •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

    抽象事物的特性,它的获得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与外界的接触或对抽象事物的观想而获得的。由于人的认识器官和认识本身必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而外界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普遍联系和非常复杂的,所以,人们的认识...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95669572.html
  •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

    、嗅、味、触五种感觉器官;第六识为“意识”,其功能是整理杂乱无章的前五识;第七识为“末那识”,其功能是显现自我本体;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它藏有无量种子,是产生一切识的根据。“阿赖耶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3269606.html
  • 佛教的“如来藏 ”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

    等等。在奥义书中,这一词一般是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  一种意义是指人的身体诸器官的主体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也就是所谓“自我”或“小我”。如《广林奥义书》(B3hadqrazyaka Up.)3,7,...

    姚卫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25269835.html
  • “天地有道”与“回念一几”──以“人的素质”之提升为核心

    并且在这里发现了「灵」的存在。我们不只注意到人之为人的器官构造、神经系统,进而注意到了人的心灵意念、信息系统,我们以为这样才能完整的来看一个人。  总会想起,《旧约》〈创世纪〉的故事,人啊!人受了蛇的...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2870785.html
  • 佛教譬喻(Avadana)文学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

    人身能否出家修道的根本。接受具足戒之男女必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六种感觉器官和相对应的认识能力正常。另外,圆满则特别用来形容诸佛之净土,表示诸佛授记圆满,而其承受之佛土也完满无缺。因此净土...《法句譬喻经》,T211.4:576b。  页56  情色和欲望。  佛教的认识论分析产生认识作用的器官、认识作用和被认识的对象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女性、分别男女相的心识和女身反而将女性和女身的关系等同...

    李玉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3070857.html